腿足保健操一套,请珍藏!
- 2019-01-23 10:24:00
- 佘金锁 原创
- 0
通过双腿看健康
从出生开始,我们的双腿 就无时无刻不在工作,从未停歇。 站立、行走、跳跃…… 可以说生命中大部分的活动, 都是依靠腿部来进行的。
如果我们身体有哪些不健康的疾病也会 早早的体现在腿上,所以平时生活中 我们一定要时刻关注双腿的症状。
1
8种被忽视的腿部症状,可别大意!
1.小腿肿胀
小腿肿胀是判断肺栓塞的早期信号。
如果这时候不加以干预,血栓就会因小腿的收缩活动,跟随血液流向心脏,进而堵在肺动脉的位置,引起肺栓塞,严重者甚至可能猝死。
建议: 偶尔的水肿可能是饮食不当或者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的,这种情况只需要调整饮食、适度运动就能缓解。但如果下肢经常出现水肿,就要怀疑是不是血栓造成的,最好尽快到医院查明病因。
2.腿凉
血管疾病、代谢功能障碍、神经传导功能障碍等都可能造成血液循环受阻。而当下肢血液循环变差时,体温调节功能就会出现异常,从而造成腿部冰凉的情况。
建议: 平时要注意保暖,如果经常感觉到一条腿比另一条凉,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做下肢动脉血管的彩超检查。
3.腿麻
在小腿麻木中,脑梗型麻木是比较危险的一类,如果你经常出现单侧小腿麻木一分钟以上的情况,就要警惕心梗的发生。
另外,腿脚发麻还有可能是久坐、久站等不良姿势造成的。
建议: 如果是久坐、久站引起的腿脚发麻,就不用过于担心,站起来快速走动几分钟,就可以减轻发麻的感觉。
但是,如果是突然性的腿麻,并且很难缓解,这时候就要引起高度重视,应该尽快到医院查明症状,排除相关疾病。
4.腿痒
单纯的腿部瘙痒主要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适当擦拭药膏就能缓解。但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肝胆疾病、淋巴瘤等全身系统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腿部瘙痒。
建议: 出现腿部瘙痒时,千万不能忽视它,如果涂抹药膏也无法缓解症状,并且病情呈加重情况时,应该及时就诊排查。
5.腿乏力
如果是单侧的手脚无力,并伴有口齿不清、嘴角歪斜等情况,一定要引起注意,这可能是脑中风的前兆。
如果是双下肢乏力、行走困难,这可能是腰椎病和颈椎病引起的,可以做核磁共振排除。
建议: 散步
选择空气清新、林木幽静的环境,走路容易伸展,既不快也不慢,感到轻松愉快,身体放松。
健身跑(慢跑)
当你开始时,你应该在开始时伸展四肢,放松你的肌肉,准备好。然后摆动你的手臂,协调与节奏,深呼吸均匀。运动应该从慢到快,时间短而长。慢跑5~10分钟,在刚开始练的时候没有胸闷的感觉,然后逐渐增加到每天15~20分钟,每一天或第二天,最后,它甚至可以增加到30到40分钟。
6.“蚯蚓”腿
下肢出现“蚯蚓状”弯曲的血管,并且通过肉眼即可看见,这属于静脉曲张的临床症状。
建议
降压降脂: 一部分静脉曲张是因为下肢血管栓塞造成的,所以血脂、血压高的人要注意降压和降脂,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
高抬腿睡觉: 很多病人来了医院会问医生,如果静脉曲张了,是不是睡觉时应该把腿抬高。一般的曲张,不建议必须抬高腿,但如果腿已经出现水肿,这时可以借助垫高腿消除水肿。
7.腿部肤色变深
小腿和脚部颜色变深,一般是代谢性疾病造成的血管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
血液循环出现障碍时,代谢产物蓄积在小腿以及脚部组织间隙和皮下,就会导致腿部色素沉积,肤色变深。
建议: 三高患者应该做好血糖、血脂、血压的检测工作,一旦发现异常,必须及早治疗。平时也要控制好饮食、戒烟戒酒,多做运动。
8.腿上长糖斑
对于糖尿病人而言,一般出现了糖尿病胫前色素斑就预示糖尿病已经进展到并发症阶段了。
建议: 临床上,糖尿病胫前色素斑和很多并发症密切相关。如果发现糖尿病胫前色素斑,即使没有糖尿病,也最好测一测血糖;如果已经患有糖尿病很多年,一定要怀疑是否出现了大血管或微血管的病变。
2
腿足保健操,舒筋活络人不老!
足背屈
坐下,双腿抬起与身体呈90度,膝盖绷直,有种酸胀的感觉,坚持10秒以上后放下。
足内旋
保健操 舒经活络
坐下,双腿抬起与身体呈90度,膝盖绷直,两个脚尖并在一起,行内八字,两侧韧带会有种牵拉感,至少坚持5秒以上。
足外旋
坐下,双腿抬起与身体呈90度,膝盖绷直,两个脚跟并在一起,做外八字,后边会有一种很勒的感觉,感到酸胀为宜。
足背伸
保健操 舒经活络
收回脚,脚尖顶地,足踝要背伸,尽量伸展开,坚持10秒。
对足跟
脚跟对脚跟成为"一"字,尽量让大腿往外撇,做的时候身体不能往前"哈",要挺起胸膛,坚持5到10秒。
摇 摆
起身,把腿打开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一点,站直,把重力放到前脚掌上,抬起脚后跟,先往右边,右脚后跟放下,左腿放松,把所有重力放在右腿上,脚掌吃劲儿,脚趾抓地,刺激足的六条经脉,慢慢绷起来再像波浪一样回正换脚。动作要慢,可以扶着椅子做。
提踵颤足
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冲前,挺胸收腹,小腿绷直站立,吸气,慢慢抬脚后跟,绷紧小腿肌肉,快速放下,用足跟敲打地面。
了解更多健康信息,请识别二维码关注
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
文:Judy